兴化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
第五次主任会议纪要
兴化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主任会议,于2009年7月29日上午在市人大常委会第二会议室举行。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贾春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卞正祥、王小跃、薛宏金、李如亮出席会议。李如亮副主任主持了会议。市政府副市长顾国平,市人大常委会各委办主要负责人和市委农工办、市政府办、财政局、农业局、林牧业局、水产局、农机局、农开局、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副市长顾国平代表市政府所作的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下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汇报以及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委主任王福全所作的相关调查汇报,与会常委会主任和部分列席同志作了发言。会议认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贯彻实施,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全市高效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一、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领导和宣传力度。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强化农业生产的法制意识,继续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领导,切实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常抓不懈。要加强考核检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入政府的工作考核目标,加大检查、考核力度,要制订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对在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特别是取得省级以上优质农产品标志的企业单位给予重奖;要结合《食品安全法》的贯彻落实,切实加强《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学习贯彻力度,把两部法律的学习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执法队伍的培训,确保执法人员准确理解、全面掌握两部法律,切实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要采取多种形式,把法律条文和精神宣传到村、到户、到人,为法律的贯彻实施打牢基础,特别要搞好对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普法培训,教育他们增强法制意识、落实守法措施,承担守法义务。进一步增强依法生产经营的自觉性。同时要积极向广大消费者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高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认知能力。
二、高度重视农产品生产源头治理和标准化的实施。在遵循全程控制的基础上把农产品生产源头治理作为重点,要加快构建有兴化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禁止生产经营者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兽药、激素、食品添加剂等。加大对违法生产销售禁用高毒农药和添加高毒农药成分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清理农业面源污染,为农产品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要把农业标准化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继续加快农业标准化制定和推广工作,加大农业标准化培训、推广普及力度。要抓好标准监督,规范生产过程中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依法实施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标准化生产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应全面推行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有条件的种养大户也要逐步实施,定期不定期组织抽查、检查,确保记载准确、全面、真实,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三、继续加大执法队伍和检测体系建设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进一步理顺和明确部门工作职责,整合力量,按法律赋予权限严格监管,形成监管合力。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衔接工作,农业部门要主动与食品药品监管、质检、工商等部门联系,建立健全沟通渠道,完善农业执法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检验检测机构与执法机构间的联动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率。要强化农业执法队伍管理,加强执法人员思想作风教育,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快兴化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建设,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整合部门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要通过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支持,改进仪器设备等检测手段,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使常规项目的检测能做到及时便捷,无需拿到外地检测。要增加投入,努力加大财政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力度,对农产品检测经费应给予必要的保障。
四、进一步加大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惠农资金管理,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使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把各项惠农政策宣传到群众中去,真正让干部清楚、群众明白,增加政策落实的透明度。要严格按照支农惠农政策要求,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探讨完善各项补贴发放程序,规范运行环节,确保惠农资金安全、及时、规范、全面地发放到农户手中。要加强对惠农资金落实的监管,重视审计成果的运用,对截留、挪用、克扣惠农资金等违纪违规行为,要及时查处,确保落实政策不走样,发放资金无截留,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利益。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把各项惠农资金用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的推广应用,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